高效能的人如何思考

本文章參考這本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,在書中的觀念及要傳遞的價值,適用於30年前也適用於30年後,因為習慣的養成是以人為基礎。也因為彼得杜拉克在這本書裡同時兼顧「企業/組織」與「個人/知識工作者」的雙重視角,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模式,產生對他所服務的企業實質的貢獻極大化。

誰是彼得・杜拉克

他是是一位奧地利出生的作家、管理顧問、以及大學教授,他專注於寫作有關管理學範疇的文章,「知識工作者」一詞經由彼得·杜拉克的作品變得廣為人知。他催生了管理這個學門,他同時預測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。他被某些人譽為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。

他也是第一個提出「知識工作者」這個觀念的人,而這一本《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》正是杜拉克對於「知識工作者」應該如何達到高效能的建議跟指引。

經典不會隨時間改變

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後,可能會覺得在其他書中看過類似主題,也許都是延伸彼得杜拉克談到某個觀點再延伸。但也因為是經典,所以可以沿用至今向偉大的管理學之父學習。

或許你看到「管理」這兩個詞,好像是高階主管或老闆才需要學習。

我認為把管理在縮小範圍一點,就是先領導自己。練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、工作效率、學習進修,甚至到管理自己的目標,從自我要求開始刻意練習管理自己、領導你自己。這邊特別提到刻意練習,是因為要有意識地練習,當有一天你是主管要管理小團隊,至少之前有練習領導自己的生活。

高效能的人如何思考

杜拉克這麼說「不管你投入了多少智慧和知識在工作上,也無論你花了多少時間,沒有效能,就沒有績效可言」。

  1. 高效能的人會問我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。不是問我想做什麼,以任務為導向,我完成這些工作就會達成任務。
  2. 高效能的人會問「對公司而言,什麼是對的事情?」。這裡指的不是老闆、股東、員工,而是公司。以全局觀的思維想,做這件事會幫公司產出什麼效益。
  3. 高效能的人會發展出行動方案。如果列出計畫卻沒有行動方案跟優先順序,那麼發生突發事件就容易變瑣碎的事,做很多,卻無績效可言。
  4. 高效能的人會負起決策。面對重大要決策的事,大部分的人不想敢決策,因為決策一定有取捨,決策也一定有風險,審慎做決策跟定期檢討決策都很重要。杜拉克認為決策不只是高階主管的事,他認為每個層級的工作者都會面臨決策,像是面對抱怨的客訴。我認為決策是種學習負責、承擔。
  5. 高效能的人會負起溝通的責任。面對主管向上溝通,面對跨部門橫向溝通,唯有溝通才有共識外能共事。
  6. 高效能的人專注於機會,而非問題。把改變視為機會,因為開拓機會才會產生成效。
  7. 高效能的人召開有效的會議。會議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做出決定、布達訊息或是團隊討論想法,如何邀請對的人參與會議並做出決議與達成共識。
  8. 高效能的人想的跟說的都是「我們」而不是「我」。非以個人利益為考量,團隊及公司利益優先,唯有考量到組織的需求與機會,自己才可以因此滿足需求與獲得機會。

一本經典好書,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翻閱,都能在書中獲得不同的啟發。

高效能不一定是做很多事,而是每次專注於一件事並完成它,是有效率、有高產能。透過自我覆盤、檢視可用的資源、設定優先順序,可以讓自己成為高效能的人。

推薦書籍: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

分享給朋友

2 則留言

發佈留言